日本奢侈品协会举办“华人首届奢侈品真假鉴定讲座”
■ 本报记者 郭斌
【本报讯】5月18日下午,在东京“渋谷ヒカリエ”大厦内,日本奢侈品协会首次面向在日华人举办奢侈品真假鉴定讲座。当天,限定20人报名的现场座无虚席,报名者有的来自日本奢侈品回收行业,有的从事奢侈品销售,有的则对奢侈品鉴定充满兴趣。而促成着有史以来第一次华人奢侈品真假鉴定讲座的便是,日本奢侈品协会中国部部长李娜。
在讲座开始前,李娜向本报记者介绍了举办这场讲座的初衷。奢侈品是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非生活必需品。虽然如此,在一些国家还是会有很多人拥有它,比如,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如今,中国也加入了奢侈品消费大国的行列。据了解,2010年中国消费者购买了107亿美元的奢侈品,占当年全球消费品市场的四分之一,可见中国奢侈品消费的潜力巨大。
然而,奢侈品也有它至今无法摆脱的“梦魇”—— “假货、仿品”。这些与真品几乎“一模一样”的商品,却在价格方面截然不同。它恰恰抓住了大众消费者“花钱少还能以假乱真”的心理,获得追捧。目前,仿冒品充斥在世界各地,而生产地则几乎出自亚洲。中国内地更是结合了,真假奢侈品“两个市场同样繁荣”之特点于一身的“特殊地带”。
现阶段,国内二手奢侈品市场还未成熟,但前景广阔。经验丰富的奢侈品鉴定人才在国内非常稀缺。反观日本的奢侈品鉴定,无论从技术到人才都是世界一流的,我也在这个行业内,所以希望把日本的先进鉴定技术介绍给国人,促进中国国内二手奢侈品市场发展也是我的目标!
讲座上,首先由日本奢侈品协会海外部的標隆司副部长介绍该协会,“日本奢侈品协会由现任会长细村武夫创立于1996年,又称为日本奢侈品回收再利用协会。该协会举办的奢侈品鉴定知识教室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培养出三千名以上的鉴定课程毕业者,协会加盟企业超过400家。”此外,標隆司还就日本奢侈品“二手市场”的历史和现状;经营二手奢侈品企业申请;二手奢侈品采购;二手奢侈品交易;二手奢侈品网上贩卖等基本概况进行一一讲解。
而最受关注的奢侈品真假鉴定技术则由李娜部长担当介绍。她首先告诉大家“什么是奢侈品鉴定师”。而对于很多人提出的“鉴定师资格”,李娜做出了回应,“公认的奢侈品鉴定资格无论在国际范围还是日本国内都没有。而如果打着参加培训就可以获得专业资格晃子来招收学员的也请大家不要被骗。因为在奢侈品行业中,只有一个品牌内部的专家才有对这个品牌的发言权,而无论他有多专业也不能代表其他品牌,所以,至今世界上就没有可以公认通晓全部奢侈品品牌鉴别的资格证书。但是,鉴定师身份是存在的。日本奢侈品协会举办的课程就是在培养奢侈品鉴定师。”
讲座还展示了LV、PRADA、CHANEL等世界顶级奢侈产品的仿冒品。其中包括皮包、钱包、皮带、戒指、手镯等十余件。李娜从商标识别、五金确认、缝纫工艺、边漆处理、材质食品、包装附属品认证等几大方面入手,细致地告诉大家如何鉴别真伪。她强调说,“如今仿冒技术越来越高,专业人士也要不断更新他们的鉴别知识。绝不能从一处就断定该产品为真品,但可以从一处就辨别出它是仿品。”讲座上还介绍了放大镜、紫光灯等奢侈品鉴定的工具。
三个小时的讲座不知不觉接近尾声,李娜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的二手奢侈品行业从1985年的5000家店铺,市场营业额900亿日元,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到2002年达到了12000家店铺,而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200亿日元。虽然,中国国内的二手奢侈品交易仍不发达,但在重点城市也不乏优秀企业。国内的市场规模将会超越日本,这不是时间的问题,而是市场规范的问题。因为中国内地已经不缺奢侈品了,如果要看限量版或者更高端产品的话,我想数量不在日本之下。不过,国内缺少的是法律的规范、消费的意识、运营模式、鉴定的技术、人才的稀少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海外的业内人士来出谋划策,贡献力量。我相信也许只需要十年,中国的二手奢侈品市场将超过日本!
据了解,日本奢侈品协会举办的“华人奢侈品真假鉴别讲座”将分为三期展开,当天为初级篇,集中介绍奢侈品行业和奢侈品鉴别(LV、PRADA、CHANEL等);中级篇内容以名表鉴别(劳力士、欧米茄等)及奢侈品鉴别(GUCCI、COACH、DIOR等);高级篇为珠宝鉴别、贵金属鉴别及奢侈品鉴别(HERMES等)。此外,日本奢侈品协会还针对希望在日本开办二手奢侈品企业的人群设立了“特别讲座”。
有兴趣者可咨询:lina@japanbr.asia
更多资讯请关注!
日本奢侈品协会官方微信号:jbrchina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