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欧盟成员国和欧洲议会就《欧洲芯片法案》达成协议,计划耗资430亿欧元,将欧盟芯片产能从目前占全球10%提升到2030年的20%。该法案旨在鼓励欧盟芯片产能的提升,并没有明确的对域外企业的差别条款。其中虽有与“芯片四方联盟”合作意向,但目前没有落到实处的细则,也没有压缩与中国合作空间的言行。有传闻德国正在考虑限制向中国出口用于制造半导体的化学品的数量,随即遭到德国官方否认。从目前的《芯片法案》看,欧洲制定产业政策更多从自己利益角度出发,务实理性,相比日本的相关政策并没有太多市场扭曲。
不久前,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陆续访华,中欧互动进入热季。欧洲议会近日召开全体会议,讨论欧盟对华关系政策,刚结束对华访问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中国是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与中国“脱钩”不可行、不可取、不切实际。这一定程度上可视为欧洲的共识。可观察到,不管是欧盟领导人,还是欧盟主要成员国领导人,对华态度都呈现更加理性务实的趋势。虽然仍在对华理性和对华强硬中寻找平衡,但在制定对华政策时,欧洲主张在中美之间不选边站,从自身利益出发,这样的思路或将延伸至芯片政策的制定。
在全球“芯片大战”中,欧洲不追随美国的“芯片底牌”,对日本来说意味着什么?
日本在3月31日发表了半导体制造设备贸易管制规则意见稿,涉及半导体制造工序中的6大类23个品类出口限制,预计7月开始实施。不难看出,日本此举是在“效仿”美国。虽然该决定的相关文件并没有提及中国或者任何一个国家,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也是日本半导体制造设备的最大出口目的地。日本自身市场有限,一旦实施出口限制,失去中国市场的支撑,很难找到替代者。
如今正是是“芯片大战”关键期,各国都想占据技术制高点,欧洲更是想趁机摆脱对美依赖。支持欧洲增长至20%野心的,除了自身市场,巨大并还在增长中的中国市场不可能不在考虑之列。日本在中国丧失的市场份额完全有可能被欧洲占据。
芯片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开放产业链,需要全球各国的供应商共同参与。据业内人士分析统计,一些先进芯片的生产包括1000多个工序,需要超过70次跨境合作来完成。开放精神对这个行业发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围堵别人的同时,也可能封锁了自己。
日本原本在光刻机领域有绝对优势,正是因为缺少开放精神,最终将优势拱手相让。20世纪90年代中期,尼康和佳能占据全球70%至75%的光刻机市场份额。而诞生于1984年的荷兰阿斯麦(ASML)能够后来居上,正是因为其从世界各地的供应商精心采购部件来进行组装,发展迅速。相比之下,日企更倾向于研发和器部件的自给自足,开发成本高,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这被视为日企发展光刻机战略上的失败。正是保守心态,使得日本错失“光刻机霸主”地位。
作为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丰富多样的应用场景总能为芯片的研发、生产提出新的要求,促进供应端的发展。即使结成“芯片四方联盟”,缺乏中国市场,“四方联盟”的芯片产业发展也必将放缓,这实际上是为中国的自主研发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温宁克曾表示,在面对美国主导的半导体出口管制之下,中国寻求开发自己的半导体制造设备是“合情合理的”。他认为,“美国越围堵,中国越有可能研发出与阿斯麦匹敌的光刻机”。随着中国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阿斯麦继续进入中国市场是“至关重要的”。
日本在芯片战略上只有从自身实际利益出发,不盲目追随美国,保持清醒,才可能在未来全球芯片产业占据一席之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