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观察中国政策风向的窗口,每年3月的“两会”历来备受外界关注,其中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重中之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扩内需、稳经济”置于重要地位,并以专门笔墨阐述扩大开放的系列部署。研读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可从中观察中日经贸的若干机遇。
首先,兼顾发展质量和效率,中国仍是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鉴于国际政经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美联储加息的后续效应,国际机构纷纷下调了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但从去年第4季度以来,世界主要国际组织及知名投资银行却一再调高对于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4.4%调高至5.2%,摩根士丹利则预测今年大陆经济将增长5.7%。
分析认为,中国的5%经济增长并不是一个很激进的目标,而是追求“量质并取、兼顾需要与可能”。防疫政策的优化,复苏经济政策的陆续出台,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持因素。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扩大内需被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鉴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根基在于内需,国内需求的持续恢复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同时,在外部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条件下,5%的目标给政策保有更大的灵活性,为提升发展质量、金融改革以及外部情况变化留有余地,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增长。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劲动力,将为在华投资外企继续提供重要机遇。
其次,吸引外资改善营商环境,中国仍是最佳投资地。
与往年相比,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把“外资”单独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报告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过去一年,受大国博弈、新冠疫情、中国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一些日本企业全球供应链开始进行“中国+1”布局,企图“摆脱对中国依赖”。然而,不少日企仍在加大对中国的投资。松下预计从2022年到2024年在中国投入超过500亿日元,新建或扩建10座以上家电及空调设备工厂。据松下控股副社长本间哲朗介绍,松下的电饭煲生产基地将集中于中国杭州和印度金奈,印度的人力费虽然更便宜,但中国在保税区、供应链等方面有优势,这些优势补足了人力的花费。近年来,不少日企将东南亚视为新的投资地。实际上,中国统一的大市场更有利于资源的整合,要素的流通,效益的提升。
近年来,中国从多方面不断改善营商环境,这已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称,将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提高综合保税区发展水平,增设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开放的中国大市场,必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最后,积极推进制度型开放,中日可开展更多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称,将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去年RCEP生效,中日之间零关税产品覆盖率大幅提高,这为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相比RCEP,CPTPP在很多方面具有更高的要求,加入CPTPP意味着中国要在政府采购、补贴、国企运行等很多方面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这对中国来说相当于“二次入世”。中国将为适应CPTPP规则而进行改革,中日也将在CPTPP框架下开展全方位合作。日本将多方面获益,如近年中国对食品、农林水产品进口激增,在CPTPP框架下,日本农民工人处境理想,将从中国庞大的中产阶级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受益。
2021年9月16日,中国正式申请加入CPTPP。2022年2月3日,中国海关宣布将在全国自由贸易区试行CPTPP规则,进入“先行先试”阶段。虽然谈判之路任重道远,但这意味着未来中日开展更多区域经贸合作的可能,也为两国企业提供更多新的机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