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12年后,该事件造成的核污染水正被计划排放到大海里。
自2021年4月,日本政府正式提出核污染水排放入海的计划,来自国际社会以及日本国内的反对声不断。然而,核污染水排海计划仍在步步推进。今年1月13日,日本政府再次宣称将于春夏期间开始“排海”。
笔者认为,核污染水排海计划势必撼动日本“海洋立国”的根基,对日本海洋经济的打击不可估量,同时也造成负面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日本应考虑更加稳妥的处理核污染水方案,不可因短视而成为“历史罪人”。
首先,核排放对日本海洋经济有毁灭性打击。
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日本的发展历来对海洋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可以说,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及海洋安全长期以来一直攸关日本的国运。
日本是最早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日本开始逐渐将经济发展重心从重工业、化工业逐步转向海洋开发及海洋产业发展,尤其重视海洋技术的积累。进入21世纪,日本更加重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投入大量科研海洋科技经费,重视海洋环境保护,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形成了以沿海旅游业、港口及海运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为支柱的海洋产业布局。近年,日本在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链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有巨大科研投入,这些产业都是日本海洋经济极具前景的发展方向。
核污染水排放必将影响多年经营的以海洋为中心的产业布局,相应的产业调整意味着巨大前期投入很有可能“打水漂”。引以为傲并赖以生存(日本居民40%的动物蛋白源于海洋产品)的渔业以及海洋生物相关产业必将面临长远的毁灭性打击,沿海旅游业等产业也将面临损失。所有海洋相关产业都将面临直接或间接影响,并存在不可预料的风险。
其次,核排放损国际声誉,日本难成“海洋强国”。
“海洋立国”战略不止于经济效益,日本更是希望参与并引领国际海洋事务,成为真正的“海洋强国”。
2005年11月,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财团向时任官房长官安倍晋三提交了《海洋与日本: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将“海洋立国”思想延伸到国际事务领域,提出完善海洋监管与协调机制,制定日本海洋基本法,完善海洋法规体系,积极参与和引领国际事务等主张。
近年,日本一直通过向国际组织提供资金、服务、基础建设、网络平台等多种资助方式,参与和影响国际海洋事务,如向“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捐款21万美元。此外,日本也希望在海洋科学技术外交方面展现出相应的领导能力,争取国际声誉,支持其成为“海洋强国”的野心。
日本目前未能对核污染水数据的可靠性、净化装置的有效性、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等问题上作出科学的、让公众信服的说明。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工作组虽然三次来日实地考察评估,但尚未就处置方案的安全性得出结论,并且还对日方提出诸多澄清要求和整改意见。在此情况下,日本政府仍批准核污染水排海方案并推进排海工程建设,这必将失去在海洋事务上国际社会的信任,还可能违反相关国际法的规定。这样的行为与此前努力成为“海洋强国”的目标背道而驰,甚至可能成为“历史罪人”。
日本政府的专家会议讨论过五种处理方法——蒸发、电解、注入地层、水泥固化掩埋、排入大海,最安全的方式是电解并过滤核污水产生氢和氧。东京电力公司称福岛第一核电站面积有限,已无更多空地大量修建储水罐。实际上,核电站周边有大量土地因核泄漏而长久闲置,可采用在核电站外新建储水罐的方法,来延缓处理核污染水的时间压力,并非“走投无路”。日本政府选择排放入海,只因这是“费时最短、花费最少”的方案,显然是在逃避责任,是对日本民众及国际社会的不负责任。
将核污染水排放到大海无疑会撼动日本“海洋立国”的根基,希望日本政府及东京电力公司能以科学、公开、透明、安全的方式处置核污染水,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严格监督,切实保护海洋环境和本国及相关国民众的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