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过去的学习太少了。研究色彩的意义是审美,审美是一个国家集体意识最好的沉淀。审美不仅是好看,更代表着秩序和文明。”
麹尘、擒丹、欧碧、天缥、窃蓝、月白、朱颜酡、海天霞、天水碧……如果你也被这些美丽的名字打动,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进入一个神秘美好的世界:中国传统色。
痴迷于中国传统色的文化学者郭浩和故宫文创设计师李健明,拉上中国审美的集大成者——故宫,一起做成了件大事。他们翻阅了近 400 部与色彩相关的文献典籍,耗时近两年,考据出 384 种中国传统色,写成《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近日已经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为往圣继绝色,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审美基因
所谓中国传统色,不仅仅是色彩的优雅名字和它们背后的典故,更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这里蕴藏着流传了千年的东方审美和古老智慧。
这本书的出现,对所有热爱中华美学的读者都是一个惊喜。而当初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这本书的写作肯定是一场艰苦而漫长的战斗。在这本书的序里,作者之一郭浩却是用诗意的描述回顾了写作过程:
“人生的美妙,多在不思议、不经意之处吧。完全没有想到,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里整理中国传统色,让我体验了一次美妙的人生之旅。这个旅程,如同划着一叶小舟溯流而上,这里停停,那里停停,出入宫闱、隐宅、市井、边塞、名山、大川,在每个时空穿越的码头和每个色彩缤纷的现场,我都扮演了‘好色之徒’的角色。我惬意地坐在桌前,逐次记录与美好颜色的相遇,期待给诸位带来同样美妙的体验。”
2018 年初,两位作者开始故宫文创项目,很快他们发现一个问题:故宫文创还没有指导性的符号体系。符号体系也就是 VI 系统,既有纹样,也有色彩,所以他们就想创作一套故宫色谱,但故宫色谱的想法逐渐被中国传统色的整理所代替,唯一没变的是从故宫文物的色彩中参照色值,中国传统色的存在依据是故宫文物的不灭记忆和一贯传承。
这本书的写作,同时面对汉字的考据和色彩的考据。郭浩对古籍资料进行发掘整理,在文字上为传统色建立谱系;李健明则要根据整理出的文献资料,从浩如烟海的故宫文物中找到对应色彩,在视觉上为传统色建立谱系。
开始只是一项文创工作,慢慢地,他们开始意识到,这是一项中华民族审美基因的传承事业。“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对过去的学习太少了。研究色彩的意义是审美,审美是一个国家集体意识最好的沉淀。审美不仅是好看,更代表着秩序和文明。”郭浩这么说,他甚至和策划、编辑团队用戏仿张载的四句话来相互激励:“为天地立美,为生民立趣,为往圣继绝色,为万世开新颜”。
最终,两位作者做到了,把语焉不详的、散漫不经的中国传统色,整理成了一本大书,一本有着 384 个传统色彩典故和故宫色彩传承的大色谱。
跨海越洋去日本,找寻失落的中华好颜色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郭浩往来日本寻找色彩类别的文献,除了网上“日本古本屋”,也去东京神田古本街和像“纪伊国屋书店”这样的普通连锁店。他发现不管是一般图书还是称得上文献级别的古本,日本的色彩类别简直是琳琅满目,在纪伊国屋书店就设有“色彩”子目的专柜。
在日本民间的实地探访,郭浩遇到一件很让他震撼的事情,在离东京台场不远的一所普通中小学校,他惊讶地发现日本人用日本传统色及其典故粉饰走廊墙壁。“黄檗”“雀茶”“江户紫”“梅幸茶”“御纳户色”——一面面墙壁依次呈现优雅的传统色彩,辅之以雅致的字体介绍它们的来历,耳濡目染,孩子们怎么会不珍视、不热爱自己国家的传统色彩和传统审美呢。
我们夸赞日本的审美,日本人对传统色的保护功不可没,这种保护不仅在出版、在学校,也在国家典礼仪式上。2019 年 10 月德仁天皇即位礼,其中一个重要画面定格是“黄栌染御袍”,大众才知道日本皇室的礼服保存和延续了中国唐代传入的服色。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昌盛时期的中国就像一个巨大的发动机,不断从西域汲取变革和进步的能量,又把糅合后的能量输出到丝路的最东端日本。这个能量的输出也包括中国传统色,由此推动了日本传统色的形成。
通过山西大学的侯立睿博士介绍,郭浩还阅读了日本江户时代学者杉木直养(?—1868)的手抄本《彩雅》,这是日本人在 180 年前编写的中国古色谱。《彩雅》这本书收词覆盖甚广,虽然内容比较简陋,但这是一本日本人系统传承中国传统色的存世证明。
为了把失落在日本的中国传统色找回来,后来,郭浩能买的就买,能搬的就搬,不仅是涉及中国传统色的资料,而且几乎把日本近百年来有关日本传统色研究的专著、色谱、色卡都收集全了,这个数量也非常惊人。
这些资料对于这本书的完善有很大帮助,例如,“麹尘”是一直存在于中华诗词里很美的颜色,中国的一本古书《谢华启秀》说:“麹尘,浅黄色。唐人多用之。或以指衣,或以指柳。”于是,很多中国的色彩研究资料也认定麹尘是浅黄色。可是日本传统色研究的专著里说:“青白橡的别称之一是麹尘。”再去对照日本传统色的色谱,麹尘色是灰黄绿。如果确定麹尘是黄绿色,而不是浅黄色,那么古诗“花是深红叶麹尘,不将桃李共争春”“城下巴江水,春来似麹尘”中的叶子颜色、春水颜色就容易理解了。
再造中国色彩审美体系,系统工程刚刚开始
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了我们更多生活空间,温饱以外的活动愈多,国境以外的活动愈多,我们普遍体会到一个高美感社会的价值。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人性升华。蔡元培说过:“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像蔡元培那样重视审美教育的先贤并不少,吴冠中讲过“文盲不多,美盲很多”,木心也讲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他们是怀着对中国人的终极关怀来讲这些话的,学会审美,我们才能真正从生存走向生活。
总有一种论调,说中国人审美不行,但其实在审美这块,尤其是色彩的审美,我们曾影响过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在中国经济进入内部大循环的今天,挖掘、保护和复活中国传统色,不仅是国民提高审美的直接路径,更是提高创意工业基础竞争力的底层技术。
郭浩和李健明认为,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怎么从更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层面去解读中国传统色,让传统色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扎根、发芽和再造,才是这项工作最有意义的地方。
郭浩说:“如果说审美是国家工程,传统色普及应该进入大、中、小学校的基础课程,提高色彩审美能力,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视觉,而且可以培养对秩序和文明的潜移默化,这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乃是一项系统的基础工程。”
他们两位和策划、编辑团队一起,正在进行《中国传统色》系列出版物的后续创作,同时也在筹备《中国传统色》专题片的拍摄。我们期待他们拿出更新角度、更美创意的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