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日前因病辞任,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下任首相人选、日本今后内外政策方向等系列问题,日本乃至国际舆论给予颇多瞩目。
安倍在记者会上形容此次辞职为“断肠之痛”。作为历任日本首相中执政时间最长纪录的创造者,安倍结束了此前“7年6相”的不稳定政局,满足了日本民众对“稳”的需求。因此,安倍此番事出突然的谢幕,是否会中断日本政局之稳,无疑是各方核心关切。此外,日本在后安倍时代如何调整安倍执政的政策导向,抑或保持延续性,亦是重要看点。
欲知来者,自当先识往事。安倍第二次执政,究竟留下哪些成绩与遗憾,值得梳理。不过,对是非功过的评说,向来人各有异。对安倍的部分右翼支持者而言,安倍的贡献当推修改《国民投票法》和《教育基本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并通过安保法与新版防卫计划大纲;而修宪作为头号未竟之业,则是安倍的大患。据统计,从2012年上台以来,安倍关于修宪已发表过1216次言论。然而,缺乏民众的支持显然此事难以达成。时事通信社今年6月的民调显示,69%的人反对修宪;纵是支持安倍的受访者中,也有过半反对。
另一为安倍支持者乐道的则是“安倍经济学”,即通过超宽松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和一系列结构性改革举措,力图提振日本经济。在其作用下,的确出现了日经指数上涨、劳动力市场需求增加等一定成效。不过,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安倍第二次上台的2012年,日本GDP总量为6.203万亿美元,而2019年日本GDP仅为5.082万亿美元,下降近20%。这意味着“安倍经济学”的所有增长几乎已失去。另外,少子老龄化、数字时代发展等关涉社会结构变革的问题仍未见创新性解决之道。加之新冠疫情的应对不利,安倍政府的支持率在今年遭遇明显下滑。
从外交领域而言,安倍的得失相对更易客观作结。一方面,近年来,中日关系重回正轨并取得新的发展,两国领导人就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日前表示,中方对安倍首相为此所做的重要努力表示积极评价,同时祝愿他早日康复。另一方面,日俄北方领土纠纷未解、日韩关系自去年恶化,而安倍力推对朝外交以解决朝鲜绑架日本人问题无果等,皆显示了日本未来所面临的外交环境的复杂性。
据日媒报道,目前日本新首相的热门人选包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自民党前干事长石破茂、政调会长岸田文雄等人。笔者以为,无论最终何人当选,安倍近8年的执政都为其提供了经验与镜鉴。应对疫情、提振日本经济、调解社会结构、更有力的外交斡旋等,都是摆在未来首相前的待解之题。这一切既系乎目标道路的选择,又召唤着政治智慧的实践与政治魄力的担当。在一个日益充满诸多不确定性的国际格局中,日本何去何从,值得未来新一届领导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