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近期在内阁会议上通过了新的“开发合作大纲”,以替代规定政府开发援助(ODA)基本方针的ODA大纲。在这份敲定日本政府对外ODA计划未来走向的新大纲中,解除了对ODA支援他国军队的限制,扩大了日本海外援助的框架。
日本政府自1955年开始实施面向发展中国家的ODA计划,一直恪守即便民生领域也不得令外军使用的原则。无论是1992年制定的《ODA大纲》,还是2003年修订后的大纲,都明确规定“将避免用于军事用途以及助长国际争端”,与军方相关的援助均被排除在外。
虽然此次新大纲解禁的“援助他国军队”事项仅限于非军事目的,但其他国家军队实际如何利用日本政府援助难以把握,存在将ODA转用于军事目的可能性,日本对外援助的“自我约束”将逐渐放宽,从而深入以前没有涉足的“禁区”。
除解禁援助他国军队之外,新ODA大纲还将海上安保、反恐方面等纳入支援领域,共同构成安全保障战略的一环。尤为重要的是,“开发合作大纲”与“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解禁集体自卫权被并称为安倍内阁在安保领域的“三支箭”。作为安保政策的“第三支箭”,新大纲更凸显了安倍首相倡导的“积极和平主义”色彩。
为了修改ODA大纲,去年6月日本专家恳谈会曾向外相提交允许对他国军队进行援助的报告书。彼时,日本各界就对修改ODA大纲充满了质疑,诸多日本主流媒体纷纷刊登社论,对此进行批判。然而,即使饱受批评,安倍内阁仍然射出了安保政策“三支箭”中的最后一支。
安倍曾发誓“日本绝不做二流国家”,要做“国际主要玩家”。在这种“大国振兴战略”中,介入国际安全及军事事务并发挥作用,就成了他的不二选择。新ODA大纲如若与“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相结合,可通过向他国军队提供物资来扩张日本的外交影响力。安倍利用新大纲落实其安保战略的目的亦暴露无疑。
自再度执政以来,安倍首相要求重新审定日本防卫政策,承诺加强军事力量,并在国际舞台上力推“积极和平主义”的理念。安倍还提出想建立“可以进行战争的国家”,最终目标其实是明文修宪。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可以进行战争的权限”与“权限的具体内容”,前者即是通过修改宪法解释解禁集体自卫权,而后者则是安保战略和《防卫计划大纲》。
由此不难看出,安倍的“积极和平主义”,虽举着和平的旗,但却一直在推进违背和平主义这一宗旨的政策,行的是军事大国之实。在日本与周边国家关系依旧紧张的背景下,安倍对战后日本安保体制的这些“大动作”是否离和平愈发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