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伊始,两个日本普通人的命运意外成为了日本外交的中心——为了处理军事企业家汤川遥莱和自由记者后藤健二被伊斯兰国(ISIS)绑架的问题,安倍不得不缩短了原来的中东之行,提前回国。
当然,安倍的中东之行也正是此次人质事件的诱因。事件的发酵源于安倍在中东的高调喊话,即为应对ISIS威胁而向中东国家提供两亿美元支援。
对于成立不久的安全保障局来说,人质事件后,反恐必将成为一大难题——能够将零散的暴恐团体发展为有建制的部队,ISIS的动员能力之强以及手段之残暴,连基地组织都有所忌惮。
避免日本卷入恐怖主义的漩涡,加强日本在日美关系中的独立性是最好的办法,但是考虑到日美关系在日本外交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这种可能几乎不存在。实际上,安倍将中东作为“新年外交”的首访地,除了稳固“能源基地”之外,亦有拉拢美国的盟友国家之意。
安倍既已声称“对卑劣的恐怖主义绝不屈服”,那么,日本借反恐加强海外军事存在,才是更有可能出现的情形。
通常国会业已开幕,今年夏天,《武力攻击事态法》等涉及集体自卫权的法律或可得到通过。法律保障一旦被突破,日本便可以以保护国民安全为由向中东派遣自卫队,或是在通往波斯湾的航路上谋求军事基地。而一旦美国向日本提出派兵作战的要求,在集体自卫权被解禁的背景下,这恐怕也是无法拒绝的选项。
然而,从911之后的反恐格局中可以看出,派兵绝不是最佳选择。截至目前,英美等西方国家均未派遣地面部队与ISIS作战,仅对相关目标进行了空袭。原因并不复杂,毕竟美国陷于伊拉克战争的教训就在眼前:一旦极端武装深入山区长期作战,发动反恐战争的国家恐怕又会陷入难以挣脱的“战争泥沼”。
此外,如果日本成为反恐战争的“先头兵”,即使不是唯一的参战国,也会成为ISIS重点打击的对象。制造影响力是恐怖主义的标志性诉求,“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美国坚定盟友”等称号毫无疑问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届时,日本本土面临恐袭的风险必将与日俱增,要知道国际影响力远低于日本的澳大利亚,仅是在宣称将打击ISIS之后,本土便发生了与之有关的恐怖事件。
更何况,在历史问题尚未有解决方案的前提下,自卫队海外作战的“潘多拉宝盒”一旦打开,其在东亚地区可能引发的外交风波,亦不容小觑。
不得不承认的是,打击ISIS虽然是世界的共识,但目前并没有很好的办法。中日此前曾就反恐合作进行过磋商,但可突破的事项无非是信息的共享,更多集中于彼此国境之内,对于打击中东地区的ISIS暂难产生影响。
正因此,为了保护国民及本土的安全,在敏感的地区谨言慎行,应是政府的权宜之计,这同时也要求政府谨慎考虑未来出兵的必要性以及可能引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