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日两国已达成四点原则共识,安倍与习近平亦握手相见,中日关系趋向于回归正轨,但可预见的是,在亚太新的地缘政治形势下,中日关系恐难恢复到钓鱼岛主权争议之前的状态,既斗争又合作将成为两国关系的“新常态”。
经过近两年的对峙,中日经贸关系大幅下降的同时,两国的国民感情也受到严重影响。安倍要想打开外交困局,就需要改善对华关系,而日本想要走出经济困境更需要中国这个大市场。因此,安倍政权长期化后,对华态度或将软化,“战略互惠”可能成为未来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日关系虽有逐渐缓和的可能性,但两国间的棘手问题并没有解决,在历史认知、领土争端和安全保障的问题上仍存在“隐患”。
其一,历史问题时隐时现。2015年是二战结束70周年,中国将举行相关纪念活动,包括领导人出席、发表讲话等,而安倍也将在8月15日前后发表“安倍谈话”,安倍的历史认识问题无疑将再次引发舆论关注。
安倍在选举期间的党首讨论中曾表示,安倍政权总体继承“村山谈话”和“河野谈话”精神,但同时强调日本将向国际社会展示日本战后和平发展道路与和平国家形象,并强调日本的国际贡献。如若这一谈话不继承1995年时任首相村山富市谈话中写明的“侵略”,弱化日本进行反省的措辞,很可能将中日关系再次推向谷底。
其二,钓鱼岛主权争端悬而未决。围绕钓鱼岛僵局,中日在海洋、防务等领域的磋商正在逐渐恢复,但机制尚待进一步稳固和深化。未来问题将聚焦于,安倍政府能否采取务实态度,推动两国在危机管控机制上达成一些共识,尽力避免对抗升级乃至“擦枪走火”的风险。
其三,安全保障政策徒增变数。12月24日,安倍在参众两院首相提名中正式成为日本第97任首相,并组建第三届安倍内阁。副首相麻生太郎、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等主要阁僚将留任,由此可见,安倍内阁的保守色彩并未减少。
在未来四年的任期之内,安倍不但致力推行经济改革,而且明言修改宪法是自民党的一贯目标。安倍在选举期间就曾强调,日本国民对修宪尚有抗拒心理,接下来需要发起一场“国民运动”,唤醒更多国民的修宪意愿。安倍执政联盟在此次选举中获胜,将有利于安倍政府强推修宪等右倾化法案,这就为中日关系增添了不明朗因素。
除修宪问题之外,安倍在集体自卫权相关法案、修订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等安保军事领域也将有一系列新动作。在推动安保军事政策和修宪进程中,安倍政权或将继续利用中日关系在日本国内营造危机感,从而完成其政治野心。
以“习安会”为起点,中日关系将迎来“新常态”。两国关系能否改善不仅攸关两国内政外交,也关系到东北亚格局乃至整个亚太秩序的走向。因此,双方应在缓和关系的同时避免上述“隐患”可能为两国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